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的《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已對外公示。
在主要目標方面,到2026年底,上海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服務能級邁上新臺階,人工智能、區塊鏈、第五代移動通信(5G)、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更加廣泛融入和改變城市生產生活,支撐國際數字之都建設的新型基礎設施框架體系基本建成。初步建成以5G-A和萬兆光網為標志的全球雙萬兆城市。5G-A網絡、萬兆光網的覆蓋廣度和應用深度全球領先,支持“雙循環”內連外通的國際網絡樞紐節點能力進一步提升,成為全球網速最快、覆蓋最全、時延最低的城市之一,率先邁入全球雙萬兆城市行列。
網絡基礎設施系列任務中:
1)推動5G移動通信網絡和固定通信網絡向“雙萬兆”探索演進。加快試點部署5G-A網絡,支撐車聯網、虛擬現實、8K超高清等應用率先商業落地。推動醫院、高校、文旅、交通樞紐等公共建筑重點場所清單內95%以上和4000幢以上商務樓實現5G覆蓋。力爭率先建成以光傳送網(OTN)傳送、光纖到戶接入的端到端全光網絡,開展萬兆到戶試點,超前部署基于50G無源光纖網絡(PON)的超千兆寬帶業務。
2)布局“天地一體”的衛星互聯網。穩步推動實施商業星座組網,加快落實頻軌資源授權,分階段發射規模化低軌通信衛星構建低軌星座,建設測控站、信關站和運控中心等地面設施,促進天基網絡與地面網絡融合應用。推進智慧天網創新工程,搭建中軌道衛星通信網絡技術驗證系統,開展大跨距全球互聯等在軌驗證,為探索構建中軌道通信衛星星座奠定基礎。
3)打造連通內外的國際網絡樞紐設施。推進東南亞-日本二號海底光纜建設及已建海底光纜系統擴容,推動臨港海底光纜登陸站等國際通信設施建設。爭取擴容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推動上海國家互聯網骨干直連點、國家(上海)互聯網交換中心擴容。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建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擴容臨港新片區、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降低跨境網絡訪問時延,提升網絡服務質量。
4)建設深度覆蓋特色園區的工業互聯網。增強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上海)服務能力,建成3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2-3個以上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30家以上行業或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電信運營商按需布局150個邊緣計算節點,建立“邊云網”協同的工業互聯網特色園區網絡,推動40萬家工業企業“上云上平臺”。
5)建設全方位全覆蓋的網絡安全防護設施。聚焦通信、能源、交通、金融、電子政務等重要行業和領域,建立市、區兩級網絡安全感知預警平臺和若干重點領域行業子平臺,提升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智能防御、監測預警能力。建立針對網絡安全領域的攻防演習、先進網絡攻防設備研制等創新演練平臺和適應金融、密碼、工業自動化控制等行業技術特點的專業攻防演習靶場。
算力基礎設施系列任務中:
1)構建城市級高速全光算力環網。統籌建設城市級數據中心直連網絡,加快部署超高速、大容量數據傳輸通道,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國家(上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在臨港新片區、外高橋、寶山、青浦、松江等有關數據中心集群間建立算力網絡骨干節點,按需建立算力網絡二級節點,聯通全市主要算力資源,網絡通信帶寬達到400G以上、網絡時延控制在1毫秒以內,降低網絡傳輸資費,實現算力更高質量傳輸服務。
2)打造超大規模自主可控智能算力基礎設施。支持有關創新平臺牽頭建設自主可控智能算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基于自主可控通用人工智能芯片、自主可控光電混合計算芯片、自主可控訓練框架、自主可控全光交換網絡的超大規模智能算力集群,率先爭取形成支撐萬億級參數大模型訓練的自主可控智算能力,服務重點企業的大模型訓練需求。
3)建設普惠型城市公共算力服務平臺。支持上海超算中心高性能計算資源升級擴容,構建自主核心軟硬件深度應用、高性能計算與智能計算多元融合的先進算力平臺,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持續推進異地異構算力資源接入,建設具有算力供給、應用開發、運營服務、用戶資源對接等功能的城市公共算力服務樞紐,向本市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等提供普惠算力服務。
4)打造城市多層次商用智能算力集群。加快建設臨港新片區、金山區、松江區等重點區域的規模化大型商用算力。完善智能算力協調機制,組織商用智能算力滿足大模型訓練等緊迫需求,加速形成支撐萬億級參數大模型訓練的算力供給能力。聚焦芯片、計算框架、基礎軟件、集群技術和重點行業應用,鼓勵建設自主可控算力。構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臨港新片區和郊區外環帶“雙核一帶”的全市商用算力空間布局。
在其他一些任務中還提出:
1)前瞻布局6G技術研發試驗設施。率先打造地面外場技術試驗環境和寬帶衛星通信與感知驗證系統,為未來6G設備和衛星設備入網認證提供實驗和測試條件。實施6G技術與產品試驗驗證工程,構建智能超表面技術驗證實驗室、6G試驗網絡測試實驗室、6G射頻基礎測試實驗室和設備環境可靠性實驗室等,加速芯片、模組、終端等關鍵領域前沿技術突破。
2)建設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設施。統籌推進市政和交通設施上的智能感知設備建設與應用,推動全市建設物聯感知神經元節點數量累計超2000萬個。將地磁感應、紅外感應、獨立煙感等感知設備研究納入新建小區配套設施范圍,對存量小區進行查漏補缺,實現高空拋物、消防通道占用等安全風險自動預警與及時處置。
3)建設智能汽車支撐服務設施。完善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布局,推動現有開放測試區域加快交通信號燈等智能化升級,加快車路協同系統建設。建設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平臺,服務智能汽車交通運行優化等應用場景。支持嘉定區、臨港新片區、浦東新區、奉賢區等區域開展自動駕駛公交、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配送等10個以上高級別智慧出行示范應用。推進道路停車場和公共停車場(庫)智慧化改造,提升重點區域智慧停車引導能力。
4)創建線下線上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園。加快推動校園無線網絡提質升級,推動義務教育學校實現“萬兆到校、百兆到班”。建立全市“1+16”數字教學系統,建設市級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升級備課、教學、作業輔導能力,提供在線學習、教育應用等公共教育服務;推動各區按照統一標準建設學校數字基座,提升區域內教育數字化能力。建設20所“未來學校”,試點建設自適感應、泛在互聯的下一代學習環境。
5)建設高品質生活共享的智慧生活設施。推動智慧商圈商街商戶建設,發展無人便利店、智能售貨機等新消費模式。推動A級景區普及在線預訂、無感入園、客流監測、智能導覽、預警處置等智慧場景。升級改造1000個數字公用電話亭,支持預約就醫、預約叫車、手機充電等多項“一鍵”便民服務。建設1000家餐飲食品“互聯網+明廚亮灶”示范店。持續加大新型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全面提升設施質量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