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其中原因,主要基于兩點:其一,智能手機市場飽和,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互聯網整體資源向著產業物聯網傾斜;其二,以粗放型管理、規模化生產為重點的中國企業,現有發展模式受阻,亟需數字化創新轉型升級。移動互聯網資源的釋放,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迫切,共同推動產業互聯網成為熱點。
移動互聯網在行業的應用落地,需要基礎平臺支撐;中國企業轉型,亦需要數字化平臺承載。以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的數字化創新為中國企業提供新的機遇。這是當下行業市場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一場由國家推動的企業上云規劃已開始實施。
2017年11月27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百萬家企業上云”的規劃,到2025年要“實現百萬家企業上云”。
“企業上云-享云白皮書“發布”
近日,在 “UCloud用戶大會暨Think in Cloud 2018上海站”企業專場上,UCloud(優刻得)聯合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旗下計世傳媒計世研究院發布《企業上云-享云服務白皮書》。
白皮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圍繞國際云計算發展形勢,為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答疑解惑;二是根據中國產業互聯網實際發展需求,結合各行業當前困境,全面論述了企業為何需要上云、如何快捷上云以及上云后能帶來哪些紅利。另外,諸如產業互聯網是否是風口、何為產業互聯網的本質等時下熱門的問題,本文也將結合白皮書內容,和大家分享我們的見解。
立足產業互聯網本質 踏實耕耘
移動互聯網時興“風口”理論:站在風口上,豬也可以飛起來。產業互聯網是否就是當下“風口”?這需要回歸產業互聯網的本質,產業物聯網的核心在“產業”而不在“互聯網”。正如富士康吳仁杰博士在本次UCloud用戶大會上的分享:工業互聯網應該是“工業+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工業”,即以工業為本加上互聯網的賦能,達到提質增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發電機以及計算機都是“賦能”當時產業升級的工具;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云計算亦是助力中國企業數字轉型升級的工具。UCloud聯合發布的白皮書指出,云計算作為產業數字化的基礎,提供給中國企業的是類似水電煤的基礎服務,是具有生產價值的工具,工具便沒有被作為“風口”的理由。互聯網整體資源向著產業互聯網傾斜,進入的互聯網企業應該秉承“切實助力產業數字升級”,站在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價值上,踏實耕耘。
即便移動互聯網企業向產業互聯網涌入,也需要跨過一定的門檻:既有專業、可靠的數字化技術,更要了解所進入的產業,最終才能協助傳統企業創造出產業價值。
破解產業痛點 創造新價值
那么什么才是中國產業互聯網的價值核心?在弄清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下中國企業的大體發展軌跡。
第一階段,市場驅動,需遠大于供,市場極大,推動企業發展變大;第二階段,企業內部管理、組織結構優化驅動,憑借內部管理、調整,使企業搶到更多市場份額;第三階段,創新驅動,現有市場趨飽和,企業需要通過產品、業務、服務等創新獲取新的市場機會。很明顯,中國企業已走入創新驅動時期。
創新驅動,包括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成本的降低,也包括新產品、新服務的開發。當下,推動企業創新驅動的是互聯網,基礎平臺是云計算。助力企業提質增效、降本提量,以及新產品、新服務的開發,最終提升人類生活質量,這是產業互聯網的價值核心。
UCloud聯合發布的白皮書以金融、零售、制造三大產業為代表場景,立足它們目前發展的痛點,一一剖析,并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給出契合的創新方案——企業上云后,數字化生產、管理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此外,基于大數據分析,企業通過所獲得細分市場信息,可定向提供創新型產品及服務。
破解新零售行業資源擴展受限痛點
基于云計算、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新零售經歷了從1.0到2.0的轉型升級。在1.0階段,全云化管理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典型特征,也是經銷商擁抱云時代的必經階段。但產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基于大數據的模型和算法,對于新零售行業而言,全云化管理只是開端,其下一步是實現基于模型和算法的智能分析與智能決策,即新零售2.0階段。
以某知名電商企業為例,作為一家化妝品特賣商城,該企業首創了“化妝品團購”模式,經快速發展,擁有超過3000萬注冊用戶、月銷售超過6億元。該企業原先一直使用北京一家IDC作為基礎服務提供商,卻發現單價成本、故障率和售后服務響應均不理想。同時,產品大促期間,需要提前很長周期提出資源需求,而且還需在壓測部門進行資源篩選后才能將業務上線,資源隔離性差的痛點仍然明顯,極易造成雪崩效應,給該公司的運維和架構部門造成較大壓力。
通過對UCloud數據中心的實地考察以及對UCloud網絡架構的深入研究后,該企業了解到UCloud在基礎資源方面的突出能力,及其靈活的混合云解決方案,決定先將對彈性擴展要求較高的高峰期業務從IDC遷移至UCloud云平臺。
UCloud的新零售方案
在該方案中:
實現了托管物理機+云主機的混合云方案,較大程度節約成本,做到資源無閑置,隨開隨用;
大促前該企業運營部門時常臨時調整促銷規模,使得運維部門資源準備捉襟見肘,而引入公有云資源后,無論面對多少次資源調整,均只需半個月時間就能完成“開機→壓測→上線”全流程,無需擔心資源準備問題;
面對突發的業務流量,云主機可實現快速批量開機,完全能夠及時的補充資源缺口,在客戶無感知的情況下完成擴容;
此外,利用UCloud高速通道,該企業內網可靈活調度業務流量,無懼南北骨干網絡互連故障,保障最終用戶持續順暢訪問。
8萬+用戶沉淀 白皮書聚勢以成
如前文所言,互聯網公司進軍產業互聯網,需要懂技術,懂行業。作為國內領先的中立云計算服務商,UCloud發展至今已累積8萬+用戶,這些用戶覆蓋金融、政企、電信運營商、制造、零售、醫療、教育、游戲等各個行業,UCloud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用戶服務經驗。這些成功案例及積累也是白皮書的重要內容。
站在產業互聯網的路口,中國依然有很多傳統企業在觀望:其一,傳統思維的限制。中國很多企業至今疑惑,原有的規模性經營模式“良好”,為何非得遷移云端,邁向產業互聯網道路;其二,相比歐美,中國產業互聯網起步晚,市場無法提供專業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咨詢;其三,未曾了解企業上云后的紅利和產業互聯網帶來的創新價值。
在國家的供給側改革下,以云計算為支撐的產業互聯網,正引領中國經濟下一輪的增長。依托UCloud服務8萬+用戶的服務經驗,該白皮書對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疑慮給予透徹分析,并以金融、零售、制造三大傳統行業為重點,期望為中國傳統企業的產業互聯網化轉型帶來更多建設性經驗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