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南皮老殷那廝發了個《解讀2016年中國電視業發展報告,有線電視僅剩1.5億》,我看了很不以為然,這廝光知其然,沒告訴大家為何所以然,也看了一些其他媒體的分析,感覺都沒說到點子上,老炮兒就利用周末的時間,你們睡覺,我捉刀!
首先這個數據是沒毛病的,按照有線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為458億、月均收視費24.5元計算,2016年全國有線電視繳費用戶僅為1.56億戶,要知道2015年累計數字可是2.6億戶,在群里討論的時候,常話短說的常小二說,老殷說的2.6億用戶,應該視作注冊用戶,1.56億用戶是有效用戶,這個應做說明。
先來分析2.6億用戶的構成,模擬有線電視用戶還有5000萬,這些理論上都是不繳費的用戶,因為沒有機頂盒和CA,即使用戶不繳費,你也沒有能力不讓用戶看,除非你去他家門口,把入戶的CABLE同軸給絞了。
其余的2.1億用戶是數字有線電視用戶,但其中只有7000萬戶是高清互動數字有線電視用戶,這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雖然在功能和內容及體驗上都優于IPTV,但幾乎已是強弩之末了,再推進很難,為什么呢?
就是因為剩下的1.4億戶數字有線電視,是廣電總局搞的“免費平移”,已經透支了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十來年的利潤,本來模改數是好事,網絡改造+機頂盒,戶均成本在300元左右,1.4億戶+7000萬高清互動的平移成本就至少是1000億!
要知道,這1000億養活了多少廣電設備廠商和上市公司:永新視博、同洲電子、金亞科技、數碼視訊、華為、視達科、中興。
而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一年的合計基本收視費收入才458億!
2003年開始搞的免費數字平移工程,號稱2015年關閉模擬信號廣播,結果該關的沒關,還有5000萬模擬用戶甩在外面,1.4億標清單向盒子發出去以后,各地有線再沒有能力再送用戶高清互動數字電視機頂盒。
賣嗎?用戶沒有動力了,而且電信和聯通開始捆著寬帶免費送IPTV機頂盒,IPTV雖然沒有有線的高清互動好,但優于有線的標清單向啊,能互動、有點播,還可以時移回看直播頻道。
所以5000萬的模擬有線和1.4億的標清單向根本沒有招架之力,等于是被IPTV屠殺,所以IPTV應該是從這1.9億用戶里,搶走了上億用戶。
習慣了有線的高清互動的,是不屑于電信和聯通的IPTV的,而模擬有線和標清單向里面,還有有線電視的死忠粉,這些都將是IPTV攻城略地1億用戶后的新爭奪點。
而電信和聯通坐擁1.2億和8000萬寬帶用戶,還會進一步捆綁和贈送出新的用戶,在1億的規模上繼續增長。
而各地有線的實際繳費用戶已經從累計的2.6億戶下降到1.5億戶,應該還會進一步流失。
一長一消,說明電信和聯通已經代替各地有線成為電視臺節目傳輸的主力軍。
當然廣電網絡,除了1.5億戶有線電視,還有1億戶直播星用戶,以及各地林林總總的地面數字無線電視用戶。
但電信和聯通的IPTV很快會成為電視節目第一大傳輸手段,這是無庸置疑的趨勢和事實。
而且與各地有線紛紛收取電視臺動輒上億、少則數千萬的節目落地費不同,電信和聯通是花錢向電視臺買內容的,美其名曰二級播控平臺,電視臺節目落地不但不是成本,而且創收了!
雖然電視臺的新媒體部門從電信和聯通拿回的收入還成不了電視臺收入的大頭,但在傳統廣告收入下滑的時候,這部分新媒體收入無異于雪中送炭、久旱甘露。
當然了這部分錢也不能各地電視臺自己全留著,還有個號稱IPTV播控總平臺的愛上傳媒來雁過拔毛、撈走一票的。
如果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還不能把盡快的把高清互動規模從目前的7000萬戶擴大到1億戶以上,甚至更多,理論上剩下的用戶基本都將是IPTV掃蕩的勢力范圍。
而電信和聯通的寬帶還會繼續增長,移動也發展了9000萬戶家庭固定寬帶,全國4.5億戶家庭里面,寬帶普及率已達到70%,假如移動也拿到IPTV傳輸牌照,從OTT轉戰IPTV市場,理論上三大運營商能占據4億戶的家庭寬帶份額,IPTV則能發展到3億戶左右的規模。
而同期的有線電視高清互動用戶維持在1億戶左右,還有1億戶是衛星電視用戶。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巨大的變量是智能電視機(OTT)。
智能電視機迅速普及,市場存量已經超過1.5億臺,正在以每年4000-6000萬臺的速度淘汰老式CRT電視和功能平板電視機,這些電視機不需要任何DVB盒子或IPTV盒子,開機就能上網,直接點播內容,能否有直播也只是一個政策問題,而非技術瓶頸。
這才是改變未來電視業格局的決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