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先后發布了《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兩份文件。
《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
在算力資源統籌方面:
1)支持著力發揮本市算力資源優勢,實施算力伙伴計劃,通過與云廠商加強合作,加快歸集現有算力,明確供給技術標準、軟硬件服務要求、算力供給規模和支持措施,為創新主體提供多元化優質普惠算力,保障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算力需求。
2)將新增算力建設項目納入算力伙伴計劃,加快推動海淀區、朝陽區建設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形成規模化先進算力供給能力,支撐千億級參數量的大型語言模型、大型視覺模型、多模態大模型、科學計算大模型、大規模精細神經網絡模擬仿真模型、腦啟發神經網絡等研發。
在構建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術體系方面:
1)圍繞模型構建、訓練、調優對齊、推理部署等環節,積極探索基礎模型架構創新,研究大模型高效并行訓練技術和認知推理、指令學習、人類意圖對齊等調優方法,研發支持百億參數模型推理的高效壓縮和端側部署技術,形成完整高效的技術體系,鼓勵開源技術生態建設。
2)圍繞訓練數據“采、存、管、研、用”等環節,研究互聯網數據全量實時更新技術、多源異構數據整合與分類方法,構建數據管理平臺相關系統,研發數據清洗、標注、分類、注釋及內容審查等算法及工具。
3)支持研發大模型分布式訓練系統,實現訓練任務高效自動并行。研發適用于模型訓練場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編譯器,實現算子自動生成和自動優化。推動人工智能訓練推理芯片與框架模型的廣泛適配,研發人工智能芯片評測系統,實現基礎軟硬件自動化評測。
4)發展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體系,加強人工智能數學機理、自主協同與決策等基礎理論研究,探索通用智能體、具身智能和類腦智能等通用人工智能新路徑。支持價值與因果驅動的通用智能體研究,打造統一理論框架體系、評級標準及測試平臺,研發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推動通用智能體底層技術架構應用。推動具身智能系統研究及應用,突破機器人在開放環境、泛化場景、連續任務等復雜條件下的感知、認知、決策技術。支持探索類腦智能,研究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模式、編碼機制、信息處理等核心技術,啟發新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建模和訓練方法。
另外,在推動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場景應用方面,提出了包括在政務服務、醫療領域、科學研究領域、金融領域、自動駕駛領域、城市治理領域等多方面的示范應用。
《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
該文件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算力布局初步形成,國產人工智能芯片和深度學習框架等基礎軟硬件產品市場占比顯著提升,算力芯片等基本實現自主可控。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持續保持10%以上增長,輻射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推動國產人工智能芯片實現突破。面向人工智能云端分布式訓練需求,開展通用高算力訓練芯片研發;面向邊緣端應用場景的低功耗需求,研制多模態智能傳感芯片、自主智能決策執行芯片、高能效邊緣端異構智能芯片;面向創新型芯片架構,探索可重構、存算一體、類腦計算、Chiplet等創新架構路線。積極引導大模型研發企業應用國產人工智能芯片,加快提升人工智能算力供給的國產化率。
提升算力資源統籌供給能力。按照集約高效原則,分別在海淀區、朝陽區建設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在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區新建或改建升級一批人工智能商業化算力中心,加強國產芯片部署應用,推動自主可控軟硬件算力生態建設。實施算力伙伴計劃,整合公有云算力資源,向人工智能創新主體開放。推進跨區域算力協同,加強與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區域的算力合作,建設統一的多云算力調度平臺,提高環京地區算力一體化調度能力,優化提升環京算力網絡。
探索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賦能與開放。依托本市優勢場景資源,加強對政務服務、金融科技、科學研究等重點領域的數據挖掘,加快資本、技術、數據、算力、人才等要素匯聚,打造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型示范應用場景,促進人工智能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現新技術迭代升級和新應用產業快速增長。
支持人工智能賦能智慧城市建設。完善重點標桿型場景布局,支持海淀區建設城市大腦2.0,廣泛適配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為智慧城市建設賦能;推動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3.0等項目順利實施,提升覆蓋范圍,建設專網及標準化平臺,推動新產品落地,用數據賦能智慧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