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第29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CCBN2023)——未來電視峰會舉行期間,廣播電視規劃院院長袁敏就《國際未來廣播電視研究綜述》做了精彩分享,DVBCN親臨現場形成此文也是受益匪淺。
眾所周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提出了“未來電視”戰略部署,而關于“未來電視”的具體形態、定義等還尚未能完全形成統一結論,國內廣電領域權威人士對“未來電視”的闡述基本方向還是比較近似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方面ITU-R剛在今年(2023年)3月審議通過了《未來廣播電視框架》,其相關草案是在去年9月提交的,牽頭制定方其實只是SG6小組,該組主要負責廣播業務。
因此,袁敏院長著重介紹了這次ITU-R報告書的一些要點,該組主要涉足的地面無線廣播電視,報告書中也就重點立足于這方面的內容,可以依據我們的廣播電視發展及覆蓋情況作以甄別性的考量。
一、未來用戶體驗
報告書將未來用戶的體驗分為了七種:
1)集體體驗
通過數實融合的虛擬社區,用戶將能體驗到多元化的社交場景;
2)個性化體驗
根據用戶意圖、觀看歷史和用戶環境信息等數據的混合計算,對用戶內容消費進行預測;
3)泛在媒體消費體驗
用戶在任何地方,都將能享受廣播電視內容和個人媒體消費服務;
4)數字助手和環境計算生態系統體驗
基于自然交互和情景感知技術,數字助手將隨時感知用戶當前的需求,并自動切換到合適的交互模態,提供不同的視頻/音頻/XR等媒體服務;
5)無障礙體驗
視聽內容具有適應用戶能力和情況的普遍可及性,讓所有用戶都可以理解和享受;
6)沉漫式體驗
用戶將能體驗到高自由度和多樣化的沉浸式媒體,包括VR/AR/360度視頻、多種互動模式(如三自由度-3DoF和六自由度-6DoF)、三維聲和感官交互服務;
7)數實融合體驗
包括基于視覺的人機互動、AR云技術的數實融合、嵌入式芯片以及腦機接口等。
二、未來媒體制作
未來媒體制作將呈現為八種類型:
1)軟件化制作
基于云計算的軟件即服務(Saas),將取代基于硬件的制作系統,并徹底改變傳統的演播室和外場播出模式。
2)虛擬化制作
廣播和電視直播節目將采用虛擬化制作系統,虛擬化擺脫了物理硬件的限制,并使基礎設施共享成為可能。
3)云制作
云就緒制作系統將擺脫串行處理,將計算、網絡、存儲和信號處理系統作為抽象的分布式資源,云計算將取代本地化的系統、數據庫、網絡托管和后臺流程,云存儲將替代本地化的存儲服務器和網絡設備。
4)復雜媒體制作
將媒體分解為單個對象或組件是實現未來用戶體驗的關鍵,媒體制作公司將采用基于對象的媒體(OBM)或組件化的工作流程來應對視聽內容創作的復雜性。
5)數據驅動制作
多元化數據將被用于內容的后期制作處理、版權管理、分發和存檔,部分數據將提供給終端用戶,以豐富個性化體驗。
6)基于AI和ML的自動化制作
AI/ML技術將繼續用于節目可行性的預測、工作流程的優化、合成媒體的制作、新聞媒體中虛假信息的檢測。
7)沉浸式和無障礙性媒體制作
XR (eXtended Reality)技術將持續演進,未來的媒體制作將建立在基于對象的內容元素互動基礎上,例如:感官、時間、空間和情景。
8)可持續制作
未來制作創新的驅動力之一是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功率消耗,并消除重復勞動。
三、未來節目分發
考慮到用戶接收媒體和與媒體互動的方式,未來的節目將采用靈活多樣的技術,來滿足用戶體驗期望。地面廣播電視覆蓋網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并將繼續是必不可少的傳播平臺之一。IBB等技術的引入,可使廣播電視網絡能夠與寬帶網絡合作,未來將能提供更先進的視聽內容。
SG6小組《未來廣播電視框架》中還對廣播電視業務的頻譜、全球平臺、綜合廣播寬帶系統、未來分發趨勢、由用戶驅動的新分發趨勢、新分發系統的基礎設施變化、新分發系統的覆蓋要求共七個方面作了陳述。
四、未來研究方向
報告中共涉及了七個研究方向:
1)媒體系統和處理方面,可使得音頻、視覺、感官和數據媒體更具沉浸性、無障礙化和個性化,以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
2)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應用于媒體創建和消費者,但需要注意使用這些技術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
3)使用基于云和數據驅動的工作流程進行虛擬化節目制作和國際交換的接口和數據格式。
4)內容處理和自動化工作流程,用于在任何時間通過任何服務或平臺創建媒體并將其傳送到任何設備。
5)提供新的或增強型媒體服務的無線廣播電視系統。
6)通過廣播電視服務傳遞高級公共預警和減災信息。
7)用于減少內容創作和分發對環境影響的方法、新技術和流程。
最后,袁敏院長分享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及觀點:
1)廣電總局規劃院承擔著總局“未來電視”的研究項目,在總局科技司的指導下將繼續統籌做好國際廣播電視技術發展與我國“未來電視”戰略的有效銜接。深化與國際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加強技術路線、發展模式、標準體制的研究,堅持走出去,加大對新興科技的引進力度,大力推進中外科技標準互認,推動構建與國際標準兼容的大視聽標準體系。
2)鼓勵更多的國際企業、機構參與ITU-R的會議,推動廣播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納入國際標準體系,盡管近些年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標準體系扔與發達國家比較較為薄弱,在國際標準化組織機構的話語權仍有待提高,需要有技術背景的企業、機構技術專家積極的參與,貢獻更多的智慧。
3)ITU-R的此次報告書充分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制作及分發技術的演進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提升用戶的體驗,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大量的研究,基于真實需求出發,同時要讓用戶參與到視聽內容的創作以及用戶終端產品和服務的創建中,從而更好地了解用戶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另一方面,由于SG6小組在分發領域的研究方向僅涉及地面無線廣播電視,因此該報告書還是明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再做吸收和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