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第23屆上海電視節2017白玉蘭國際廣播影視技術論壇(IBTC2017)在上海卓美亞喜瑪拉雅酒店盛大開幕,會上,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汪建強發表了題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媒體轉型與智能技術》的主題演講。

一.數字媒體與數學方法
汪建強首先介紹了數字媒體與數字方法。最早提出機器智能設想的是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其中需要智能科學家聚焦這個方向,當時主要研究的是自然語言的機器處理,主要思路和方法是運用語法和語義的研究方法,拒絕了世界一流的搞智能的科學家。近20多年的時間,按照這個套路去研究,基本上沒有什么突破。
那么主要問題是什么呢?原來用語法和語義研究,相當復雜,根本沒法解決問題。后來改變思路,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則非常簡單。統計方法就是運用大量的數據,判斷語句,從語音到文字進行識別,判斷它的意思,運用統計方法解決。
統計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這徹底解決了以前用語義語法去解決20年沒有解決的問題。這種方式很簡單,了解數據的都能夠明白,概率高就相對比較正確。有了根本性的思路與解決,一些大公司基于統計分析來解決問題,因此,這個方法經過實踐的證明是非常有效的。由此,語言翻譯,語言識別等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汪建強提出了SMG的實踐經驗。第一財經在全國名列前茅,正面臨這樣一個轉型問題。報紙、雜志、集刊同樣也面臨轉型問題,轉型離不開大量的數據分析和方法。
汪建強介紹了2016年上線了一款股票咨詢類的直播平臺——有看頭。它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決數據處理。阿里為了獲得這個核心技術,用8億的資金首購了一個數據平臺公司。由此,說明了數據與數據方法的重要性。
二.智能生產、智能匯聚與大數據分析
汪建強表示,傳統電視轉型當中的基本原理與智能技術有關。在傳統媒體轉型中,如何轉變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日常的方法是無法解決的,必須使用智能化的手段和技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汪建強提出,轉型的基本原理具有兩個方面。
第一,從大屏來看,大屏的體驗性強,直播性能好,觀看奧運會轉播時,無論你在哪里,只要有大屏肯定會看大屏,不會使用手機。這是未來大屏非常重要的一個優勢,也為傳統電視轉型的取舍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
第二,從小屏電視來看,小屏電視在人群、地域、時間,三個維度的覆蓋上絕對占優,必須將它作為一個重要的陣地。傳統電視受傳統的思維鎖定,因此對小屏的關注度不夠。小屏的特點就是快速、內容豐富,方便。這對于未來做好媒體轉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理和準則。
在此情況下,汪建強強調,未來在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大小屏融合,線上線下融合以及媒體和電商的融合。這三個融合是未來媒體轉型中非常重要的三個抓手,同時在保持轉型時,必須考慮確保存量,循序漸進。
但是在轉型中會有一些特殊的問題,那么如何解決呢?同構多態即一個內容在兩個屏都要進行傳播。傳統廣電在內容制作方面是不分結構的,電視大屏就是大屏而不是小屏。一個內容滿足大小屏同時傳播就是結構的變化。因此,單屏的結構需要多屏的系統,這個結構調整的問題目前難以解決。
汪建強提出,第二個問題是直播與交互。從深層次看仍然存在結構的問題。在未來的轉型中將這兩個結構處理好,那么轉型將具有極大的優勢。因此,在同樣的結構中,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多態。
他介紹,結構調整之后就是讓內容適應不同的狀態,多態就是內容的不同形態。比如說交互文化這種狀態、城市市民態,可視媒商態,體驗商業態等。這些基礎的背后就是技術,運用傳統的技術方法很難處理這些問題,這就意味著轉型需要有智能化的支撐。
責任編輯:方珍

汪建強:格局復雜,廣電能否逆境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