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媒體的內涵和外延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即將過去的2016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在全新理念、媒介技術、互聯網思維等因素的助力下,媒體融合發展加速推進。
這一年來,媒體機構做了什么,媒體生態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跟隨這一年媒體融合發展的腳步,感受種種新思維、新理念、新變化。
媒體融合發展全面破題兩年多來,我國的媒體融合漸入佳境,越來越多的媒體加入到探索創新的隊伍,紛紛加快融合發展的步伐。
優化配置讓資源流動起來
2016年,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各家媒體機構重點整合功能重復、內容同質、力量分散的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報網合一、臺網融合,努力讓所有資源流動起來,實現各種資源的互聯互通。
從內部整合方面來看,突出的表現是:從簡單的流程再造升級為機構重組、機制創新。例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在2016年建立了以新媒體為龍頭、全媒體為技術支撐的立體傳播體系,集團層面建成指揮調度平臺,對旗下日報、晚報、晨報、商報的每個媒體所形成的“中央廚房”進行調度。同時,在流程再造上作了重大調整。以《重慶商報》為例,該集團將報、網、端全部打通,部門由原來的21個減少到12個,60%的員工從事新媒體工作。
《南方日報》于10月21日在其創刊67周年之際,大刀闊斧地改造部門架構,著力推進《南方日報》、南方網、“南方+”客戶端采編一體化,打造“全媒體編輯部”和“全媒體新聞部”。同時,啟動“南方名記培育工程”,鼓勵記者各展所能,全員推進全媒體轉型。
除了內部整合資源,各家媒體機構也在不斷加強外界合作。今年6月,人民日報社與騰訊公司在北京簽訂媒體融合發展創新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圍繞“融合·創新”的主題,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今年8月,新華社推出“新華全媒體”,把原來內部運行的新媒體系統升級為可以便捷接入、高效利用、效果可期的開放平臺。
移動端成媒體融合主戰場
“之前,我看新聞都在網頁上或者是電視上。現在,我更習慣在手機上用App看新聞。”在北京某高校供職的王瑩,向記者描述自己生活的變化。
人民網研究院今年12月發布的《2016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統計表明,各類媒體中,報紙媒體的融合傳播度最高,百強報紙中,兩微賬號開通率均為100%,其中93%創辦自有App,99%入駐聚合類客戶端。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則更加青睞入駐音視頻客戶端,入駐率為100%,自有App的比例與報紙相比較低。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媒體集團還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積極制造集群效應,搶占網絡輿論場陣地。如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重點解決布局問題——以《四川日報》和《華西都市報》為龍頭抓新媒體集群;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除推出一個目前擁有1550萬下載量、日活10%的客戶端——“新湖南”外,還努力打造100多個“兩微一端”的新媒體矩陣。
“我們也擔心未來收聽封閉式場景的消失或者改變,擔心年輕人沒開車時不會接觸到廣播媒介。”今年10月,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副主任韓磊介紹說,他們正在做互聯網廣播的實驗,未來會把廣播搬到新的物理空間,“讓產品變得唾手可得”。
新技術應用改變傳播生態
在今年全國兩會、里約奧運會、G20杭州峰會、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題報道中,各大媒體紛紛運用數據圖解、H5、說唱動漫、微電影、微紀錄片等方式進行全媒體呈現,在網絡空間形成“刷屏之效”。
“今年兩會,我對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打造的‘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總理給你送快遞’等產品印象深刻。還有光明日報記者采用的VR(虛擬現實)和360度攝像等新技術,讓我知道兩會新聞還能這么報道。”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網友“吱吱呀呀”在網上留言道。
各大媒體均加大對新技術的應用探索,比如移動直播的嘗試。央視通過微博和客戶端開啟直播,在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天宮二號”發射等熱點事件報道中傳播效果突出。今年中秋之夜,中國青年報社與北京新媒體集團共同合作開啟了“中秋明月夜·天涯共此時”盧溝曉月大型直播活動,以4個小時的大體量直播各地中秋賞月。
在虛擬現實(VR)、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使用方面,各大媒體也是亮點頻現。央視綜合頻道今年推出大型科學實驗節目《加油!向未來》,首次使用了VR技術同步播出。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今年則在整合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云計算技術的基礎上,推出了人工智能新聞信息服務平臺“光明智能小明”,一亮相就令業界驚艷。
跨界嘗試開展產業延伸
2016年,各大媒體紛紛利用新技術與新媒體手段,開展各種產業延伸,以實踐證明:傳統媒體的價值向產業外延挖掘的潛力巨大。
在今年8月舉辦的全國媒體融合優秀案例路演現場,北京青年報社多年打造的北青社區OK家移動互聯網平臺、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推出的“家在蘇州”等媒體融合的案例讓業界點贊。
在期刊領域,不少探索也突破了常規。如《三聯生活周刊》的客戶端“松果生活”計劃尋找1萬個“生活家”;《中國國家地理》創辦的“掌途”客戶端,提供旅游目的地導航、景觀介紹和使用者實時體驗評價等形式,為使用者提供一種全新的“導航+導游”服務;《讀者》新推出的客戶端——“讀者文房”,為讀者奉獻“小而美”的書房空間創意和用品,精選200多種商品置于客戶端供讀者挑選和下單。
“未來的媒體將是平臺型的媒體。這種媒體在功能上絕不僅僅是新聞傳播,新聞傳播只會是平臺的多個功能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武說。
而在今年7月,由北京晚報社與中糧我買網攜手打造的“北晚優品”報商平臺正式上線,將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產品的產業服務。從這些案例不難看出,當下,媒體融合已不再僅僅限于內容的傳遞,而是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

即將過去的2016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在全新理念、媒介技術、互聯網思維等因素的助力下,媒體融合發展加速推進。
這一年來,媒體機構做了什么,媒體生態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跟隨這一年媒體融合發展的腳步,感受種種新思維、新理念、新變化。
媒體融合發展全面破題兩年多來,我國的媒體融合漸入佳境,越來越多的媒體加入到探索創新的隊伍,紛紛加快融合發展的步伐。
優化配置讓資源流動起來
2016年,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各家媒體機構重點整合功能重復、內容同質、力量分散的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報網合一、臺網融合,努力讓所有資源流動起來,實現各種資源的互聯互通。
從內部整合方面來看,突出的表現是:從簡單的流程再造升級為機構重組、機制創新。例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在2016年建立了以新媒體為龍頭、全媒體為技術支撐的立體傳播體系,集團層面建成指揮調度平臺,對旗下日報、晚報、晨報、商報的每個媒體所形成的“中央廚房”進行調度。同時,在流程再造上作了重大調整。以《重慶商報》為例,該集團將報、網、端全部打通,部門由原來的21個減少到12個,60%的員工從事新媒體工作。
《南方日報》于10月21日在其創刊67周年之際,大刀闊斧地改造部門架構,著力推進《南方日報》、南方網、“南方+”客戶端采編一體化,打造“全媒體編輯部”和“全媒體新聞部”。同時,啟動“南方名記培育工程”,鼓勵記者各展所能,全員推進全媒體轉型。
除了內部整合資源,各家媒體機構也在不斷加強外界合作。今年6月,人民日報社與騰訊公司在北京簽訂媒體融合發展創新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圍繞“融合·創新”的主題,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今年8月,新華社推出“新華全媒體”,把原來內部運行的新媒體系統升級為可以便捷接入、高效利用、效果可期的開放平臺。
移動端成媒體融合主戰場
“之前,我看新聞都在網頁上或者是電視上。現在,我更習慣在手機上用App看新聞。”在北京某高校供職的王瑩,向記者描述自己生活的變化。
人民網研究院今年12月發布的《2016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統計表明,各類媒體中,報紙媒體的融合傳播度最高,百強報紙中,兩微賬號開通率均為100%,其中93%創辦自有App,99%入駐聚合類客戶端。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則更加青睞入駐音視頻客戶端,入駐率為100%,自有App的比例與報紙相比較低。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媒體集團還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積極制造集群效應,搶占網絡輿論場陣地。如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重點解決布局問題——以《四川日報》和《華西都市報》為龍頭抓新媒體集群;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除推出一個目前擁有1550萬下載量、日活10%的客戶端——“新湖南”外,還努力打造100多個“兩微一端”的新媒體矩陣。
“我們也擔心未來收聽封閉式場景的消失或者改變,擔心年輕人沒開車時不會接觸到廣播媒介。”今年10月,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副主任韓磊介紹說,他們正在做互聯網廣播的實驗,未來會把廣播搬到新的物理空間,“讓產品變得唾手可得”。
新技術應用改變傳播生態
在今年全國兩會、里約奧運會、G20杭州峰會、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題報道中,各大媒體紛紛運用數據圖解、H5、說唱動漫、微電影、微紀錄片等方式進行全媒體呈現,在網絡空間形成“刷屏之效”。
“今年兩會,我對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打造的‘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總理給你送快遞’等產品印象深刻。還有光明日報記者采用的VR(虛擬現實)和360度攝像等新技術,讓我知道兩會新聞還能這么報道。”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網友“吱吱呀呀”在網上留言道。
各大媒體均加大對新技術的應用探索,比如移動直播的嘗試。央視通過微博和客戶端開啟直播,在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天宮二號”發射等熱點事件報道中傳播效果突出。今年中秋之夜,中國青年報社與北京新媒體集團共同合作開啟了“中秋明月夜·天涯共此時”盧溝曉月大型直播活動,以4個小時的大體量直播各地中秋賞月。
在虛擬現實(VR)、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使用方面,各大媒體也是亮點頻現。央視綜合頻道今年推出大型科學實驗節目《加油!向未來》,首次使用了VR技術同步播出。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今年則在整合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云計算技術的基礎上,推出了人工智能新聞信息服務平臺“光明智能小明”,一亮相就令業界驚艷。
跨界嘗試開展產業延伸
2016年,各大媒體紛紛利用新技術與新媒體手段,開展各種產業延伸,以實踐證明:傳統媒體的價值向產業外延挖掘的潛力巨大。
在今年8月舉辦的全國媒體融合優秀案例路演現場,北京青年報社多年打造的北青社區OK家移動互聯網平臺、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推出的“家在蘇州”等媒體融合的案例讓業界點贊。
在期刊領域,不少探索也突破了常規。如《三聯生活周刊》的客戶端“松果生活”計劃尋找1萬個“生活家”;《中國國家地理》創辦的“掌途”客戶端,提供旅游目的地導航、景觀介紹和使用者實時體驗評價等形式,為使用者提供一種全新的“導航+導游”服務;《讀者》新推出的客戶端——“讀者文房”,為讀者奉獻“小而美”的書房空間創意和用品,精選200多種商品置于客戶端供讀者挑選和下單。
“未來的媒體將是平臺型的媒體。這種媒體在功能上絕不僅僅是新聞傳播,新聞傳播只會是平臺的多個功能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武說。
而在今年7月,由北京晚報社與中糧我買網攜手打造的“北晚優品”報商平臺正式上線,將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產品的產業服務。從這些案例不難看出,當下,媒體融合已不再僅僅限于內容的傳遞,而是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
責任編輯:王倩倩
相關推薦
廣東兩大傳媒強強“聯姻” 打造華南最大全媒體集團
廣東兩大主流傳媒集團聯姻了!昨天,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在廣州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這次合作,是在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召開前夕、《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出臺之際,廣東省內兩大主流傳媒集團的強強聯合,兩大傳媒集團將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建立全面、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副省長雷于藍,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局長楊健出席并見證了簽約儀式。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方日報社社長楊興鋒,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總經理張東明,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白玲,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總裁張惠建等雙方領導出席了簽約
從“電視讀報”看報紙與電視融合的可能
—從“電視讀報”看報紙與電視融合的可能報紙與電視間話語的借貸、增殖與重生如果將報紙所提供的新聞報道理解為一種話語資源,那么電視機上的讀報節目在本質上就可以看作是電視媒體與這一資源的擁有者——報紙之間,發生了話語上的借貸交易。在這一交易之中,發生了信息的流通與再編碼,而話語也得以增殖和重生。電視拿來了報紙所提供的信息,重新編纂成電視節目,其根本目的當然在于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獲取廣告收入,顯然是一種經營和牟利行為。而報紙雖然是信息的制作者、發布者和版權的擁有者,但一方面,由于信息一經發布便難以控制,試圖壟斷信息和制造信息壁壘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發布的新聞和社論只能任由電視媒體采擷;
